一、关于专利权属纠纷的法律性质问题
专利权权属纠纷是指一项技术方案被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授予专利权后,他人对该项专利权的归属提出异议并起诉至人民法院形成的民事诉讼。主要包括职务发明创造、非职务发明创造、委托开发完成的发明创造、合作开发所完成的发明创造。该类案件主要发生在专利授权之后,焦点是专利权应归谁所有,举证在于谁主张、谁举证。
由于属于确认之诉,因此在判决主文中以确认某某专利的专利权人为某某所有为宜,司法实践中有些法院判决直接是以变更的方式表述,这主要是考虑到纠纷解决后,国务院专利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进行变更登记而做出的,两种判决主文表述方式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兰德公司系因职务发明创造引发的纠纷,举证责任由单位承担。丁富林、蔡俊德认为其是诉争专利的发明人,并参与至诉讼中,也负有举证责任。
二、关于发明创造专利权的归属问题
我国专利法第六条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做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由此说明,职务发明创造中执行本单位的任务和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设计人为专利权人。而对于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则是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由当事人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进行约定,则专利权的归属有三种可能,即职务发明、非职务发明中的独立发明、非职务发明中的共同发明。
三、关于界定职务发明创造的标准问题
职务发明创造是指单位的工作人员执行研究、设计、开发的职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西方国家称之为雇员发明,反之则是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一条规定:专利法第六条所称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是指:
(一)在本职工作中做出的发明创造;
(二)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做出的发明创造;
(三)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做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专利法第六条所称本单位,包括临时工作单位;专利法第六条所称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本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本案中,争讼之专利技术无论是从工作职责、兰德公司的工作计划、研究定位,还是兰德公司为该技术所提供的研究条件、技术实验手段等方面,完全符合职务发明创造的特征,应认定为职务发明创造,其专利权归属于兰德公司